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与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联合发起的 2025 年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”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 动中,多所高校团队奔赴各地推广普通话。8 月 16 日,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“语润 滇西,华韵古城 ”实践团亦深度投身于此次实践之中。他们深入云南建水的村寨、非遗工坊 和古老街巷,开展了一场语言与文化的“双向奔赴 ”。
深山里的“语障 ”,推普焕新希望
“老人家,您家孩子在外打工,平时打电话交流顺畅吗? ”在滇西大山深处的村落里, 实践团成员手持普通话宣传册,在本地同学黄平的方言“翻译 ”下,尝试与留守老人沟通。 此次实践首站,团队在指导教师万龙、建水县林业和草原科技推广站站长张梅带领下,依托 云南建水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防治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资源,开展“乔木—灌木—草本 ” 植被与土壤样本调查——从建水县到屏边县,从蒙自市到个旧市,队员们在大围山等地记录 生态数据,也见证了滇西环境治理的显著成效:曾经的石漠化区域,如今的草木渐盛,溪流 潺潺,那每一片的绿叶、每一滴的河水,都是水保人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。
但在调研途中,团队与山村居民的交流却遭遇了一场“语言壁垒 ”:村里多为留守儿童 和老人, 日常交流全靠方言,普通话对他们而言既陌生又“无用 ”。尽管有本地队员助力, 沟通仍需反复和耐心。但村民们的淳朴热情格外动人——他们拉着队员进屋歇脚,捧出家中 晾晒的黑皮花生,围坐倾听普通话知识。“很多老人从来没走出过大山,但他们会很认真地 听我们讲普通话,还拿出自家种的黑皮花生让我们尝。”指导老师万龙一句无心的感慨,让 实践团更清晰地意识到推普的意义。黑皮花生甜又韧,语作桥梁情更长。那一刻,队员们意 识到,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,更是温情的纽带——多一句普通话,也许就多一扇看世界的窗。
紫陶内的“新声 ”,匠心倾诉情真
“建水紫陶要经过选料、制泥、拉坯、刻填等十几道工序,每一步都得慢工出细活。 ” 在张梅站长带领下,实践团走进建水紫陶博物馆,讲解员指尖划过古朴的紫陶展品,细数这 项国家级非遗的千年历史与独特技艺——从明清时期的工艺雏形,到如今的艺术珍品,紫陶 承载着建水的文化记忆。而当团队来到三代传承的谷陶居时,她们切实地触摸到了非遗传播 的“现实难题 ”。
当天建水飘着连绵细雨,实践团冒雨赶到这家“前店后厂 ”的非遗工坊。听说是来推广 普通话的,邹江格外热情,不仅讲解紫陶从制泥到烧制的全流程,还向小队成员坦言夫妻俩 运营宣传账号时的难题:“想让更多人知道建水紫陶的好,可一口方言式普通话,总怕把‘千 年技艺 ’讲得‘变了味 ’。”第三代传承人谷梦狄和妻子邹江长期致力于紫陶文化推广,却 常因普通话不标准,在线上线下的宣传中受阻。“要是普通话说得再好些,我们的陶器也许 能被更多人看见。”邹江握着队员的手,眼里满是期待:“ 以后我们多练普通话,你们多帮 我们宣传,咱们一起让老手艺火起来! ” 实践团现场录制工艺视频、协助设计推普素材, 承诺用通用语言让千年紫陶“走出建水、走向全国 ”。
阡陌间的“心墙 ”,通言连起乡邦
“阿姨您好,我们是来自北京的推普志愿者,能不能耽误您几分钟,一起聊聊普通话? ” 在建水古城人来人往的街角,北京林业大学水保学院大二学生张琰略显紧张地递出一份推广 手册。令她惊喜的是,对方不仅停下脚步,还笑着回应:“好呀,我正愁自己发音不准呢!”
推普实践的最后一站,在建水古城人流量最大的街道处。走进古城街道,实践团成员起 初有些拘谨,握着普通话宣传单不知如何开口。但当第一位游客停下脚步,认真聆听“普通 话助力出行交流 ”的讲解,还主动分享交流起曾因听不懂方言点错菜的经历后,队员们逐渐 放开了手脚。在万龙老师带领下,团队的身影遍布古城角落——在朝阳楼前,她们向游客普 及问路、购票常用普通话表达;在街边老店里,本地摊主向实践团成员坦言:“ 以前觉得方 言就够用,现在发现好多外地客人听不懂,学普通话太有必要了。”;在建水文庙内,她们 与本地居民交流起学说普通话对孩子上学的好处:“普通话确实重要,我家孙子上学还得靠 它呢!”“以后我跟外地游客介绍建水,得好好练练发音 ”……推普的种子,在这一次次耐 心的问询、一张张真挚的笑脸、一声声生涩却勇敢的尝试中悄然生根。群众的盈盈笑语与亲 切认同,如清泉润物,无声丰盈着所有的努力。
“这次推普不是单向输出,而是一场共赢。”实践团带队教师如此总结道,“我们带去 语言的知识,带回了有温度的文化和乡村的真实声音。 ”团队成员张瑾在实践日记中写道: “语言是桥,它不能陡然地改变生活,却可以温柔地连接心灵。”眼下,队员们已整理出数 百张照片、多段视频与数万字访谈,正准备通过公众号、校园巡展等形式,让更多人体会建 水的文化魅力与推普的现实意义。“语润滇西,华韵古城 ”实践团的建水推普之旅已落下帷 幕,但语言搭建的桥梁仍在延伸。从滇西山村的方言对话,到谷陶居的紫陶宣传期待,再到 古城街头的热烈交流,国家通用语言正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、传统与现代的纽带。实践团成员表示,未来将持续关注建水推普后续效果,也希望更多青年能参与进来,用语言之力为乡 村振兴赋能,让文化传承焕发新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