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时代背景下媒体工作者需善用工具与重构价值
在人工智能推动媒体新闻工作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,生成式 AI已渗透到新闻采编的各个环节,媒体新闻工作已从“人力密集型”向“人机协同型”转变。媒体工作者在坚守新闻职业道德与操守的基础上,需不断加强学习,大胆学习研究新兴科技,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,构建“人机协同”“人机共生”的新生态,充分发挥 AI 在新闻写作中的技术优势,以弥补AI技术应用在新闻价值判断、深度报道和人文精神传承等方面的不足,以推动新闻业在智媒时代的健康发展。
事实性偏差风险与“把关人”职责强化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AI 生成内容是建立在人的智慧的基础之上,它都是来自海量的新闻报道、社交媒体动态、公开数据库等多种渠道,只是通过收集、整理之后再筛选和提炼而产生的资源共享。媒体工作者尤其是党报、党刊工作者需时刻强化职业精神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,建立多重信源比对机制,对AI生成内容进行严格的事实核查与伦理审查,确保宣传报道的客观与真实。
职业能力重塑。从“操作者”到“组织者”“指挥官”记者需掌握三类核心技能。一是AI工具操作能力。熟练使用各类AI可视化技术,以优化内容,提升数据叙事能力新闻语言表达能力。二是创意与批判性思维。AI可辅助生成标题、导语等模块,但深度报道与调查性新闻仍需记者的洞察力,仍需记者深耕“脑力、眼力、脚力、笔力”才能报道出有温度、粘泥土、带露珠、接地气的好新闻。三是跨领域知识整合。记者的核心竞争力正从单一的信息采集转向“技术赋能的人文洞察”。唯有将社会学的问题意识与技术的数据能力相结合,积极构建跨领域认知框架,学习信息整合技术,优化利用实战工具,才能在人机协同中守住新闻的公共价值,在算法浪潮中书写出有温度的故事。
未来人类与智能机器人的劳动分工是必然的。人工智能机器人因其工作原理是基于规则进行逻辑推理,所以适用于程序化劳作,可以处理数据量较大、时效性要求高的工作。而人类的思维特点在于不受限于规则,可从事更具创新性的工作。人类的跨界思维转换,是机器无法代替的。AI技术也不是媒体的威胁,而是进化的催化剂。媒体工作者不应该回避,而是要以“主导者”姿态驾驭工具,充分利用工具,既要善用AI提升效率,更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,在算法洪流中锚定人文价值的灯塔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智能化浪潮中实现职业价值的升华,为公众提供更具深度与温度的新闻内容。(永平县融媒体中心 黄晓芸)